爱花乃人之常情。我爱牡丹的雍容华贵,爱梅花的傲雪迎霜,爱桃花的娇羞艳丽,爱菊花的千姿百态。但我更爱莲花,爱她那秀美的容颜,爱她那袅娜的身影,爱她的清雅高洁,爱她的超然洒脱,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爱她“濯清涟而不妖”。
没有什么花比莲花更能诠释自然和人生了。夜晚,她安然地拥抱着月色的妩媚,映射出耀眼的光泽。在晚风的轻抚下,那如痴如醉的倩影更显得逍遥自在,随和谦祥。宋代仲殊在他的《南歌子》中唱道:“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与都市的喧嚣相比,这种风过荷叶、露水滑落的声响,清新雅洁,优美柔和,绕有韵味,在宁静的夜晚将浮躁的心层层洞彻。没有人在荣耀面前可以安稳宁静下来,而莲花却做到了。她从淤泥里走出,在雨水的滋润和阳光的沐浴下,似少女般亭亭玉立,也有着谦谦君子的风范,自有一种勿需任何点缀的潇洒,一种不在意俗世的繁华与不屑于功名利禄的孤傲!
也没有哪一种花像莲花那样在精神上被蒙上圣洁的光环,在文化上被赋予深刻的内涵。从埃及到印度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地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和建筑之中。“花开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栏月明时,清香为谁发。”常伦的《采莲曲》则写出了守节忠贞女子的高尚情操。静静品来,莲花的香气还会从诗人的笔端溢出。我曾读过温庭筠的《莲花》:“绿荷摇艳接星津,扎扎兰桡入白苹。应为落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也为陆龟蒙《白莲》的意境所倾倒:“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李商隐在《赠荷花》中吟道:“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王昌龄的《采莲曲》则另有一番韵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从小我就喜欢莲花。小时候我常常把莲花采摘下来插进一只玻璃瓶中,满足那一份纯真无邪的爱美之心。在我的老家,父老乡亲们常常把种植莲藕当做养家生财的好门道。在一块块冬水田里种上莲藕,一到成熟季节,莲叶田田,满田的莲花绽放,满山沟的花香令人心醉。那朵朵莲花似出水芙蓉,说她是水的精灵、水的仙子、水的魂魄也毫不为过。倘若在月光下漫步荷塘,一丝丝光辉洒在荷叶上,梦幻似的月影在心间游弋,许多关于莲花的传说和故事便会悄然漫上心头,叫你心驰神往、魂不守舍。尤其是烟雨蒙蒙的时节,坐荷听雨的感觉更会令人迷醉欲仙。那嘈嘈切切的雨声,似流珠嗽玉的天籁,荷叶上粒粒晶莹的水珠如碧天里的星星,自是一番怡人的景致。
后来,我到过苏州拙政园,芙蓉榭、远香堂、听雨轩、藕香榭、留听阁等景点无不与莲花相关,可以说处处莲花飘香、诗情画意。我也到过杭州西子湖畔,那长达十余里的曲院风荷,一步一景,令人赞叹。我见过济南大明湖“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那万花斗艳的诱人景象,还见过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古典名胜园林和蓬安濂溪祠外“爱莲池”中的莲花,或浓妍,或清丽,或一枝独秀,或气焰连绵,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千娇百媚、仪态万千的莲花无不叫我心旷神怡、大饱眼福,也让我充分地感受到了莲花的神韵与魅力。然而,真正震撼我内心的,却是张澜故居纪念馆前那一沟莲花了。
那是今年“七·一”前夕,单位上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职工到张澜故居参观,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教育活动。其实,对张澜先生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毕竟与我算是南充同乡,是川东北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伟人。曾经我想写一篇关于张澜先生的长诗,专程到南充市建华职中旁的张澜纪念室参观过,对纪念室大门两侧悬挂的吴玉章悼张澜先生“奋斗五十年与吾党同争得人民共和雄心已遂,结交卅六载惜我公未得见台湾解放遗恨存”的挽联,以及左厢门上林伯渠书书写的“张澜先生不朽”匾额,正中厅张澜先生半身塑像,左右两壁悬挂的张澜先生80寿诞之际毛泽东、朱德的祝词等等,印象非常深刻。但我却未曾到张澜先生的老家去过。因此,对单位上的这次安排我格外兴奋。我知道,张澜先生诞生在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这里曾经是个贫穷落后但风景宜人的小山沟。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南充创办了现在的建华职中、南充蚕校以及高坪白塔中学、南充中心医院。朱德、罗瑞卿曾是张澜先生的学生,在张澜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他们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张澜先生曾任川大校长、四川省省长,由于他为官清廉,被四川人民称为“川北圣人”、“布衣省长”。他还是中国民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革命的、战斗的、清廉的、光辉的一生,深受海内外人士推崇和敬仰!
张观沟离西充县城不足20里,汽车很快就到了张澜故居游客接待中心。下了车,我一眼就看见了广场中央那块名叫“表方石”的花岗石碑,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对张澜先生的题词:“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碑背面镌刻着“表里如一,方正做人”8个鎏金大字。碑形方正,寓意“表老”为人方正高洁;基座设计为波浪形图案,寓意“表老”波澜壮阔的一生。
随后,我们顺着干净的步游道,走进了张观沟。沟两侧,左为走马岭,右为柏树坡,满山松柏,苍翠欲滴;高岩突兀,巨石峥嵘,苍松翠柏竹林环绕其间,田园阡陌,桑茂桐繁。一眼望去,整个张观沟恰似一座浑然天成的巨大绿色交椅。沟中一块块梯田间流淌着一条蜿蜒小溪,流水淙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澈透明。炎炎夏日,繁花消逝,然而满沟的梯田里尽是层层叠叠碧绿的荷叶,绿莹莹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莲花在万绿丛中和明媚的阳光下,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绽开动人的笑脸。诗情画意、圣洁无暇的荷叶莲花,如绝色美女飘逸着迷人的清香,悄悄地洗濯着我们的眼睛、打动着我们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一朵朵浓浓的粉、淡淡的红,红蜻蜓俏立莲花的倩影,绿叶相托,池水荡漾,妆点着夏日的炙热与风情。清风送爽,莲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同行的同事们心情格外舒畅,纷纷顶着烈日,站在荷田莲花前照相摄影,沉浸在莲花那绝美的姿色之中。
顺着曲折于田间的青石板小道,我们很快就来到了位于雕嘴山下张澜先生的故居。故居坐西朝东,掩映在苍松翠柏和茂密的竹林之中,张澜先生的青铜塑像矗立在故居的入口处,巍峨雄壮,气势恢宏。整个故居粉墙黛瓦,建筑为穿斗结构,木梁青瓦,木楼篱墙,青石院坝,显得苍老古朴。张澜先生在此居住了29年,致力耕读,潜心研究典籍,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在解说员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中国民主同盟历史陈列馆。我开始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详细了解起张澜先生的生平事迹来。
清康熙初年,张澜的祖宗将老家迁至西充县张观沟。1872年4月2日,张澜出生在这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沟里一个世代躬耕的佃农之家,1955年2月9日病逝于北京。张澜先生字表方,清末举人,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人民教育家、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在人民民主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他以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及“民盟”创始人的身份,欣喜地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说来还真有趣,我对他最初的印象还是从欣赏课本上那幅《开国大典》邮画留下的:蓄着长胡须,目光炯炯有神,穿着布衣长衫,风度翩翩,站在毛泽东身后。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曾当众称赞他说:“表老啊,你很好!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
缅怀张澜先生,我们绝不能忘记他那著名的“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人不可以不自修;人不可以不自尊;人不可以不自强;而人断不可以自欺。”这几句话为张澜先生1942年所写,时年70岁。张澜先生是终身恪守这个做人原则的人,朱德、罗瑞卿都以曾是张澜先生的学生为荣。这是张澜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张澜革命志气可捍山河,不仅洁身自好,还教育下属及同仁安于富贵,力戒奢华。他一生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以德行高洁、气量恢宏为世人所传颂。
走出纪念馆,我又一次走近那一沟莲花。漫步池畔,聆听夏日清风吹拂耳际,细看眼前不时飘来清香的莲花,我对张澜先生的崇敬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更为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位伟人而骄傲、自豪。我喜欢莲叶的碧绿,那是生命之色;我喜欢莲花的高洁,那是生命之魂。莲花的清香、浓郁之中透出一种高贵,是其它水中花无法比拟的。莲花坚定的品质,也不像随波逐流的浮萍,来去不由自主。荷叶圆圆最圣洁,佛境莲花赛美人。甜甜诗意诵莲香,多情更爱水中莲。满步在池塘边的小路上,默默地观赏着亭亭玉立的莲花绿叶,你的生命中一定会因为有姹紫嫣红的莲花陪伴而无比美好。尤其是作为一名崇尚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工作者,无论你是否喜欢莲花,她都会带给你幸福的笑容,让你忽然觉得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圣洁,让你深深地明白生命价值的含义,相信若有莲花之精神,人生的价值就会不断增大,人生的梦想总会实现。
“青莲”者,“清廉”也。望着那一沟莲花,我仿佛又看见了张澜先生那一袭长衫的身影,触摸到了他那一身凛然正气和猎猎风骨。此时,我忽然记起了我曾在一组纪念张澜先生的散文诗《一袭长衫卷起的巨澜》中的句子:
“一袭长衫,在一幅经典的油画里,站成经典。
攥紧的拳头里,有铁和诗。舒展的眉头上,有晨曦、微笑和自信。
乘一路春风,从故乡小屋一直走进繁华省城,走到上海滩,走上天安门城楼,走向北平旺盛生长的精神……
一袭长衫,一脸燃烧的态度。面对强盗,铁骨铮铮;面对百姓,慈母柔情。
徐徐的清风,轻轻拂动长衫的神韵。是想看看长衫下,那一付不老的风骨?还是想听听长衫下,那顽强的民主精神、强烈的正义感,在骨子里怎样嘎嘎作响?
一袭长衫,将一个人一生定格。
一个人的一生,风尘仆仆,用一步走完83个春秋,用另一步达到永恒!”
此时,我似乎真正明白,那一沟莲花为何如此惊艳、如此令人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