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开透明、开放互动、群众参与、行为规范的开放政府形态,探索新时期实践群众路线、改进行政治理方式的新路径——
政府工作的开放透明,正是南充建设开放型政府的基本目标之一。去年以来,南充市积极构建开放互动、群众参与、行为规范的开放政府形态,实现了政群、干群零距离接触,既有效推动了政府工作,又密切了政群关系。南充市委党校教授宋先均认为,这体现了新时期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开放互动:
拆除政群之间两道“门”
张林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时热心网上议政。
此前,张林却深刻感受到:百姓对政府不仅有一道“心门”,最怕政府搞形式,有事拖成“裹脚布”;还存在一道“身门”,那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正是这两道“门”,阻碍了政群交流沟通。建设开放型政府,如何拆除这两道“门”?
“全力推进开放型政府建设,把开放的治理理念根植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做到‘零距离’为民服务。”
每月第4个星期三定期开放2个部门,举办行政办公开放日活动,是南充推进开放型政府建设的常态化活动之一。“我是第一次到福利院,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在这里生活确实很好。这都得益于党委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大力投入。”
增进互信:
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中
“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证明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不是形式,市民意见很重要。”
这也正是南充建设开放型政府的初衷。为有效扩大政府工作的群众基础,但凡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普遍关注的事项,南充都全过程向社会开放,让群众参与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环节。
为增强决策基础的广泛性、民意表达的直接性和决策民主的有序性,南充市在确定城建项目和民生工程上,采取了“五步法”流程,即市民海推——部门海选——征求人大政协意见——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市委常委会审定。
2013年,南充市实施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十大民生”工程,全部是在全市范围内海推海选的。在海推海选中,共随机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10多万份,并在主要网站开辟征求意见专栏,收到各界意见和建议6万多条。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都京集装箱码头进场道路、滨江南路综合改造工程等都是根据各界意见新增的项目。
不仅让群众充分享有表达权,真正参与政策制定、行政决策,南充还让群众真正拥有充分的监督权、评价权和投票权。
去年以来,南充市围绕打造川东北投资首选地、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目标,委托市政协牵头实施投资软环境调查评价工作,邀请公众对市级部门开展机关效能、投资软环境及政风行风建设民意调查,测评结果将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内容。
年初,南充市政府部门还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站对今年的政务工作作出了公开承诺。年底,公开向社会述职,接受群众评议。
群众参与,让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既感压力又添动力。“建设开放型政府,让我们心里设了一道警戒线,手中的每个办理事项后面,都有群众盯着。”南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公开透明、公正办事打压了暗箱操作的存在空间,让办事人员腰杆挺得更直。”
拓展平台:
打造常态化开放互动机制
“建设开放型政府,核心是政群互动,关键是要让公开透明、公众参与成为基本形态,重在以多样化的平台、常态化的机制作为保障。”南充市政府政务公开办负责人表示。
为此,南充建立了公众意见收集和分类处理机制,限时办结和答复各种渠道的群众意见。通过信访热线直通车、热线“进社区、下基层”活动,收集并答复群众意见和建议1200多件。
与此同时,南充还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务公开机构,重点打造和完善了政府网站群、政务微博群、基层政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开、市长短信等7大平台,逐步形成报纸、电视、网站、微博等多元化的开放互动体系,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全领域、深层次公开,促进政府阳光透明运行。南充还把建设“网上政府”作为重要内容,逐月考核、公开通报政府网站运行情况,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同时,把政务微博延伸到全市基层单位,整合建设市民呼叫中心、网上信访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