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新词。在百度上打“圈子”两个字一搜索,马上就会跳出来上万条有关“圈子”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圈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比如诗歌发烧友有诗歌圈子,唱歌发烧友有唱歌圈子,摄影发烧友有摄影圈子,汽车发烧友有汽车圈子,数码产品发烧友有数码圈子,种花发烧友有种花圈子,甚至喜欢喝酒的打牌的人都有品酒圈子牌友圈子等等。事实上,很多圈子的形成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的,如“社交圈子”,“IT圈子”,“演艺圈子”等。
圈子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玩意儿,而是一个老现象、老问题、老话题。宋初杰出诗人王禹偁在《朋党论》一文中声言:“夫义,朋党之远来矣,自尧舜时有之。”只是在古代,没有圈子这个称呼,人们一般谓之“党、派,党人、朋党”;到了近现代就改称为“山头、码头、窝子、门派”,当然,有些留过洋的人,也把圈子取了个洋名——“沙龙”(salon)。
“圈子”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在官场中。《韩非子·孤愤》就说过:“朋党比周以弊主。”也就是说,朝廷里形成了圈子可以蒙蔽皇帝老倌了!所以,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就在《朋党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有一则成语叫“结党营私”,一语道破了搞小圈子的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圈子对于老百姓而言,也许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稍加考评就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的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君不见,即使是那些靠真本事考上状元、进士的人,也要千方百计去走门子,跪拜在朝中权贵门下。其目的,自然是想跻身于某个圈子,而得到权贵的提携。所以,在不少朝代,“党争”十分激烈,有时连皇帝老倌也卷入其中,成为某种圈子的后台;而另外一个圈子的人,就要遭到罢官免爵,甚至于坐牢流放。最著名的,当数北宋时代“元丰党人”与“元佑党人”之争。在蔡京把持朝政后,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达到建立自己圈子的目的,他居然怂恿宋徽宗,对所谓的保守派,也就是不赞成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一派的人,进行残酷无情的打击,不仅罢他们的官,还焚烧他们的著作,甚至于还让宋徽宗在朝廷大殿前刻碑,羞辱这些人。不少研究宋代历史的人认为,宋朝灭亡的步伐之所以那么快,与多年来休休不息的党争大有关系!因为陷入圈子之争,而没有下真功夫去处理大宋王朝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至于在外寇入侵面前,也因为要以圈子划线,把大量的能征善战者打入冷宫,最后带兵上战场的,都是怯懦之辈,自然无法克敌制胜。宋朝的江山,很快就沉沦了。由是可见,圈子的危害,在政治生活中,可见一斑!所以,历朝历代圣明的君王,都坚决反对大臣们“结党”搞圈子。虽然搞圈子的人受到过无情的惩罚,可奇怪的是,政坛上搞圈子的人,却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就以咱们国家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党内高层不就出现过几次搞小圈子的势力吗?好在发现及时,才没酿成大祸。
近年来,官场中搞小圈子的事也有上升势头!有一首打油诗一首,就尖刻俏皮地揭露和调侃了官场中搞小圈子的现象。诗云:“大千世界本无边,一轮日月对青天。干干净净几万年,忽然有人画一圈;大圈中间又小圈,各自为圈不相干。//圈外又有人画圈,内圈外圈巧连环;闹得地覆天亦翻,焉能人尽入我圈?//有人知道画不完,打破圈圈不要圈,无圈之圈为大圈,包罗天地用不完。嗟吁夫,我在圈外发狂言!”是呀,,搞小圈子的目的,当然是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最后形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局面。这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在官场上发生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肮脏龌龊的丑恶现象。
如果说,老百姓之间建立点这样的圈子、那样的圈子,有的大约是为了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有的无非是相互切磋,互通信息;有的只是想扩大交流,充实人生。它们,对社会并不构成威胁和危害。但是,政治生活中的圈子则不然。它是一种离心剂,容易破坏党的团结,制造分裂,使党的组织形不成坚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它是一种腐蚀,让官员们滋生腐败,丧失原则,成为金钱的奴隶,放弃理想,忘记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百姓中间的圈子无碍大局,可以让其自生自灭,不需干涉;而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是一种毒瘤,千万不能允许在官场滋生蔓延!
道光皇帝悲剧给今人的警示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代君主,1821~1850年间在位。此前,清朝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代君主。道光在位期间正值清朝衰落,他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畅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等等。作为皇帝本人,他力行节俭,勤于政务。尤其是他的节俭,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抠门皇帝”。据史书介绍,道光帝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觉得不合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他的女儿出嫁时,他只给2000两银子,根本不够另置府邸的钱,内务府只找好一处旧院子稍加修缮作为公主府。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厉行节约,勤勤恳恳的所谓好皇帝,并没有把清王朝带回中兴之路,相反,是他,亲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把香港、澳门割让给侵略者;是他,使大清王朝走向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一个克勤克俭的皇帝,为什么没有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却走向了其反面呢?其实,稍稍读读历史就知道,道光皇帝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道光皇帝看来,过去皇帝搞的南巡呀、秋狩呀,都太铺张浪费。因此,他即位后,一是取消了外出巡视,二是不到承德秋狩,从此固守在深宫中,大门不出,只凭大臣们的汇报、自己的丰富想象来施政。于是,那些宫中的太监与大臣们勾结起来,专门欺哄他、愚弄他。比如,道光皇帝曾经问鸡蛋多少钱一枚?内务府的人就故意夸大地说,要10两银子一枚。道光觉得太贵了,从此就很少吃鸡蛋。一次,他问一个大臣,你每天早餐吃什么?这大臣回答说,臣每天仅4、5枚鸡蛋而已!道光一听大吃一惊。他说,鸡蛋要10多两银子一枚,你咋吃得起?大臣赶紧说,臣吃的鸡蛋没皇上的好,价格便宜许多!其实呢,鸡蛋只几文银子一枚,都是内务府和大臣勾结起来骗他,虚报支出而已!再比如,道光帝喜欢穿旧衣服。他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就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也就是一般说的打掌。于是,臣子们也纷纷效法他。一次,他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打掌补丁要多少钱?曹说:“要三两银子。”道光帝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由此可见,节俭的道光皇帝并没有真正为国家省到钱,相反,大量的钱财落到了这些贪婪的官员腰包里。
同时,由于道光皇帝成天守在深宫中,对于官员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他根本就不知晓,还以为大臣们都像他那样节俭。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道光年间在西北任职的张集馨回忆: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皆经过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制钱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购求……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从这个事例中也看出,道光皇帝节俭的影响力只局限在宫廷而已,并没有改变官场的陋习。
更可怕的是,足不出户的道光,让大量虚假的信息包围了他,左右了他,使他的决策常常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不能把自己囿于深宫大院,不要只坐在办公室想当然,更不能只听下面的汇报,而是要经常深入群众中,去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才能正确决策、科学决策。自然,在深入基层时,不能像乾隆皇帝那样,讲排场,比阔气,动辄就是几千人随从,既扰民,又浪费民脂民膏,还不一定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而要轻车简从,既不扰民,又不浪费,才能够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为正确决策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道光皇帝的悲剧还告诉人们,在厉行节约的同时,还要抓紧抓好增收的工作,做到“开源节流”齐驾并驱,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任何时候,最高统治者,都应该带头厉行节约,为所有官员树立榜样。我们翻阅历史不难看出,官场中的铺张浪费,总是和最高统治者脱不了干系的。他们自身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所以,官场大大小小所有的官员,都一味效仿,结果,纸醉金迷之风弥漫于整个官场。道光皇帝也许正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以自己身体力行的节俭,来整饬官场之风。但是,在注重节约的同时,道光皇帝忽略了开源。在他执政期间,大清国的财政收入不是年年增长,而是呈下降之势。很快,就把他祖宗留给他的财富花光了,导致后来办什么事都捉襟见肘。国力的衰退,导致很多应该办的事情没法办,只有一味地拖;财力的不足,也导致一些地方官员拼命从老百姓那里榨取钱财,以满足穷凶极恶的生活;财力的不足,也导致了基层政权的松弛,最后酿成江山的不稳。
道光皇帝的悲剧留给今人的警示还在于,我们不要干什么事都一味讲节约。该用钱的地方,一定要用;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比如在军队建设上,该裁时才裁,不该裁时不能裁。否则,在外敌入侵面前,就会束手无策。在道光时期,将军们已经考虑到了皇帝的吝啬,所以准备上奏只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这比过去人员就已经减少了近两成,但道光帝面对这个方案,一下子又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六千人。再如,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一听说打了胜仗,就忙于裁军,说国家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而一打败仗后,又急于妥协,结果导致了鸦片战战争的全面失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要有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做坚强的后盾和支撑。没有强大的军队,在外敌入侵面前,就只有吃败仗,最后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后来之所以要签订《南京条约》,就在于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只好俯首称臣。因些,作为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军队建设。只有拥有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军队,才能保证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作为“天之骄子”的皇帝,不管他们多么英明,思想境界总是要受到自身“天马行空”思维束缚的。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最终要将王朝带入灭亡之路那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但作为今人来讲,其视野、其境界,应该比封建帝王高得多,因此,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的复辙,而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改革与建设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