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韩婴讲得深刻:“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其有。”(《韩诗外传》);英国谚语说得通俗:“贪心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普通人各有各的快乐,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快乐就在廉洁里。廉是根,物是花,官员之树要四季常青,必须仰赖于廉洁的厚土深根。正所谓:“淡泊人生蓄以明志,清廉处事方能致远”。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就是廉洁。每一个官员都该读廉、爱廉、敬廉、保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严以律己、一生清廉,在廉洁中营造快乐的生活。
常言道:“为人莫做亏心事,哪怕半也鬼叫门?”廉洁之人心中无私天地宽,坦坦荡荡,胸襟宽广、眼光辽远,不用手中之权去谋私利,不会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不会明拿暗要、贪污受贿、侵吞公款,因此,不怕警车响、不怕纪检人员找“喝茶”、不怕搞(反腐)运动,心安理得,吃饭香、睡觉香,没有时时担心“东窗事发”之虑,轻松怡然,自然能够幸福快乐;不廉之人,头脑中肯定生蛆,做贼者心虚,心怀鬼胎,既怕送礼者揭发,又怕公检法来查,更怕贪污账面上的漏洞被人觉察。腐败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安排了张三的亲戚,惹下了李四;让王五钻了政策的空子,赵六成为冤家,总也不能满足所有的人。瞻前顾后,惶惶不可终日,闷闷不乐,看到警察警车警标本不是来抓自己的也会心惊胆擅哆嗦发抖,怎生快乐?陈希同、吴英、文强走向铁窗生涯为官员上了一堂发人深省的课。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陶母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不是一个傻子,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正是陶母的“傻子”行为,才保住陶侃一生平安、幸福快乐。实际上,在幸福和富有之间,陶母选择了幸福,因为陶母是一个懂“经济”的人。倘若我们把这个“术”看为经济,它的前提是“廉洁”,它的动机是“权为民所用”,它的基础是“利为民所谋”。
也许,真正的经济就是通过一种行为把生命的快乐最大化,而这个“大”,就在“廉”字里。而现代人理解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呢?大多是赚钱、享受。但到头来却发现这个享受要么是短暂的,要么是虚幻的。钱是赚了,得到的却是伪快乐伪享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快乐不是来自源头活水。换句话说,赚钱是会给人带来快乐,可不会是根本快乐,根本快乐在廉洁里。难道不是吗?倘若你赚的钱不明不白的,你能心安理得吗?迟早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哪来快乐呢?腐败,只能逞一时之快,却无法长久!
古人云:“知足则乐,务贪心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里,能够坚持“自我立法”,守住纯洁的“精神家园”,是难能可贵的。走进廉洁,才会感悟快乐;心无贪念,自然胸怀坦荡。在房前屋后,可以闲庭信步、谈笑风生,“闲谈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在湖边河岸,人们有心情去想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境;在高山峻岭,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就是在沙漠戈壁,也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