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说:“礼仪廉耻,之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后,历朝历代都把清廉为政视为治国理政之大要、关乎国家兴亡之根本。为政清廉,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皇权统治,也要求其臣属廉洁安民,以缓和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处于无权地位的平民百姓,也把过安定生活的期望,寄托于清官身上。从政的官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人也能顺应民意,清操自持,实行有益于人民的善政,以期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在营山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一部分为群众称道的好官,并以修祠、建庙、立功德碑等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赞扬与怀念。
第一位清廉县令第五伦
清同治九年版《营山县志》在“职官”中记载的营山(当时为宕渠)第一位县令第五伦,就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县志》中说: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其性情正直,刚柔有度,以清白著称于世。在任宕渠令时,为政清廉,关心群众疾苦,有治绩,百姓十分怀念。后拜会稽太守。汉章帝时任大司空(相当于今天管理国家建设的部长级干部),为东汉时的名臣。《辞海》专列辞条,以记其身世和政绩。第五伦,可以说是第一个在营山(宕渠)播下清廉种子的县令。
磨子街的瘟祖庙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瘟祖是令人厌恶的传播瘟疫的恶神。而营山县城磨子街的瘟祖庙中敬奉的瘟祖,却是一位舍身爱民的好官。据《营山县志》“异象”中记载:“瘟祖不知祀于何代。相传营山知县夜梦神布毒于东门外井中,醒而异之。邑中汲者皆于此井。次日躬至井上禁汲,民有烦言,遂先自饮其水,即中毒而卒。百姓哀之,立庙于其地,至今敬之甚肃。五月初五为瘟祖诞辰。这天县城官民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则“相传”的故事,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无从查考。但从这则记载,反映出人们对舍身为民的县官的敬重与期盼。
三次重修鲁公祠
“仁以抚民,宽以驭众,恤其灾患,救其饥寒,蔼乎若父母之爱赤子”。“公在咸安,兴利除弊,庶民安堵,遗爱余泽,浃手人心,去后思之,久而益甚。”这是元朝延祐年间大宁州判官袁岱为营山写的《重建颜鲁公祠碑记》中的两段话。他盛赞颜真卿为咸安长史时的功绩,表达了当时营山人民“戴公之重,敬公之深”的心情。颜真卿是唐代中期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的四代忠臣,曾封鲁郡公,故称颜鲁公。因反对宦官李辅国专权,被贬为咸安长史,古时咸安又称蓬州。蓬州州治先在营山安固,后迁蓬安蓬池坝,营山为其辖县,鲁公治蓬州时的善政也泽及营山,故“鲁公之灵实安于营山。”县人为了纪念他,于正西街建颜鲁公祠。从元至清曾多次重建。明清《县志》中留下了三篇重修鲁公祠的碑记。
三次树立德政碑
据明清《营山县志》记载,营山县人曾三次为清廉爱民的县官立德政碑。
第一次是为县官王廷稷立《颂王侯改建营山书院功德碑》。王廷稷,福建晋江举人,明隆庆六年任营山知县。上任后,为培植人才,提振文风,便着手修建书院。但当时县城周围适宜之地,多为寺院占领,难以选择院址。正在这时,发现县城西街西林寺的和尚犯淫戒,把寺院变成奸邪的淫窟,实为佛之所不能容。遂决意废寺改建为书院,并亲书《毁佛文》以昭告士民。书院改建成功后,县内文风丕振。他还设学田,以补书院开支。在院内立“科贡题名碑”,凡县内考中举人、进士者,皆刻名碑上,以资鼓励。为表彰王廷稷重教兴学的功绩,特为之立碑以记其功德。
第二次是立“邑侯张公德政碑。”张玉璘,福建漳州举人,清康熙四十七年任营山知县,历时九年,是明清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在任期间,他修补学宫,编修县志,捐俸银修骆市桥、北观桥,并募捐资金修城墙和城楼四座,县城破蔽面貌为之一新,离任时作《别池畔竹》诗一首:“翠竹千寻半亩阴,公余座此静为琴,去时遥看参天日,莫负滋培九载心。”以抒情怀。
第三次是立“邑侯傅公德政碑”。傅亦舟,湖南湘谭人,光绪九年任营山知县。傅“居心仁厚,廉勤有为”。在任两年,重修文庙,培补城垣,筹办育婴公社,收养弃婴三四十名,整理团练、积谷和经费公局。捐俸银百余两,奖励书院生员。对案牍公事,立到立办。在营两载,四境清平。
士民合建三公祠
三公祠是营山绅民为刘毓爌、刘英选、濮文升三位有功于营山的知县合建的纪念祠。刘毓爌,嘉庆十三年任营山知县。此时,白莲教战事初平,他注重休养生息,以安民生。鉴于县内积谷散于四乡,往往为奸民侵蚀。为革除此弊,刘在县城立社仓,将分散的积谷运县集中贮存,遇荒年则放粮赈饥。咸丰年间,战事又起,时刘英选(山东人)任知县。因城内积谷丰饶,食用无虞,但“营山三里之城,以土代石,高不逾丈,不堪守御,”遂倡议增修。工未竣,因任满离去。继任濮文升(江苏人)接修城垣。历经五载,共修城墙584丈,城楼4座,奎星楼1座。工甫竣,战事又起,凭墙固守,县城得以保全。士民为三公立碑撰铭曰:三公之德,正德厚生;三公之业,积谷修城;城坚食足,永卫编民;愿我三公,时念斯营。
古人说:“世人何须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仆从政的根本宗旨。一切清正廉洁、为人民做了好事的公仆,他们的形象和业绩会自然成为人民群众争相传颂的口碑。雷锋、焦裕禄、杨善州,就是立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