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初元,营山小桥白岩寨人,明嘉靖23年甲辰(1544)科进士, 后历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通志》载其“廉介英敏,以报国泽民为志”,说他是一个清廉耿介、聪惠而有卓识的官员,以报效国家、关心民众疾苦为己任。
明代,将全国划分成13个省级行政区域,称为“道”,在每个道设置正三品级别的按察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级纪委和监察厅),由7至12名正七品的监察御史组成。监察御史除考核和监督本辖区省、府、州、县各级官员外,还协管两京(北京、南京)直隶衙门,其中又以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职权最重,“凡在京各衙门郎中、各卫所首领官,在外按察司首领考满,本院具发河南道考核,各出考语,碟送吏部该司候考”。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中央各部委的司长、驻京部队的中下层军官,各省的纪委书记、监察厅长都要接受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考核评审。
李初元作为一个位尊权重的河南道监察御史,是如何在履行监察职能时成长为一个报国泽民的清廉官吏呢?
情系国事
明嘉靖甲寅(1554)年,李初元巡视湖南、湖北两省吏治后而回到营山休养,这是他考中进士为官后的第一次回家,所以他在《游白崖山书屋》中说:“一别曾千里,十年今始还”。
今朝回家休养,本该丢下千里为官的牵挂,但他作为身负监察明王朝所有事务的监察御史,行之所至,纠偏察失,乃份内之事, “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情系国事,无所不至。
营山黄渡镇,曾因有道路直通达州,达州兵备道副使董龄于明弘治初年,在黄渡河东岸设置黄渡公馆,以便传送公文之人途经此地休息、换马。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渡公馆已失去昔日驿站的作用,但仍然要配备人员,饲养马匹,修缮房屋,添制设备,白白浪费钱财,于是奏请取缔黄渡驿递,减少国家开支,降低百姓税赋。
毗邻营山的阆中,治所锦屏镇,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而成,处于沟通中原与巴蜀腹地的水陆要冲,自古为商贾云集胜地。明宣德年间,因过量发行宝钞纸币,造成大幅贬值,影响市场流通。为挽救宝钞,朝廷在类似阆中这样的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对往来商人征收宝钞,以强令宝钞流通。后来又有竹木买卖交易税、关税、储藏税等诸多税种,令人苦不堪言。再加上竹木买卖交易等关税,令商人叫苦不迭。李初元奏请朝廷免除阆中锦屏关税,以减轻商人负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心怀民生
李初元为减轻百姓税赋而奏拆驿站、豁免关税,在家乡休养时又巧逢嘉靖甲寅(1554)的严重旱灾,庄稼无收,百姓手中缺粮,全县出现大面积饥荒,心怀民生的李初元心急如焚,当目睹顺庆府太守沈桥的得力救助而使老百姓顺利度过难关时,心中甚感欣慰,由此触发自己学生时代——嘉靖戊子(1528)饥荒“积尸在道过半”惨象的联想。
同样的饥荒,在不同的太守任上,赈灾的结果却是完全的不同,李初元深为所感,欣然提笔写下《营山留思仁守沈公赈灾记》碑文,以盛赞沈桥太守心怀民生的“分等量赈”救灾善政。
一个地方大员,只有心怀民生,才能对百姓的困难如坐针毡,“洞洞乎如背芒刺,恐恐乎如卧蒺藜”;也只有心怀民生,才能做到居安思危,平时对政府的库藏了如指掌,灾发时摸排迅速及时,救助时措施切实可行,沈桥就是这样的地方大吏,他的分等量赈救灾措施可谓科学而缜密。
首先是发粮赈灾,对那些无钱无粮的灾民,由政府直接发放救济粮食776石;其次是钱币赈灾,对有钱缺粮的灾民,政府减价出售粮食1000石,得银149两用以抵作饥民当年必须缴纳的粮税款;三是粥棚赈灾,对那些逃荒流散的灾民,发动富人巨室与政府一道设立粥棚救助;四是存粮防灾,全县存粮1000石,用以预防新的灾情发生。通过分等量赈救灾措施的实施,灾民得到了救助,生产得到了恢复,到第二年的春夏之交,粮食又获丰收,老百姓欢喜如故。
营山百姓“熙恬自遂,艰于经荒”,平时多安于丰收喜悦的逸乐,但也常经历灾荒饥馑的艰难。“想其感激时艰,必有恻然不安于一日”,回味发生灾荒时的艰难,居安一定要思危。
这次灾情的平安度过,既得益于心怀民生的责任感,又得益于 “处分周匝”的善政。“法疏而人不详,术穷而惠不继”,老百姓如果没有遇上心怀民生的清官,又哪能享受到朝廷恩惠而获得福祉呢?
李初元说为朝廷发现政绩优良杰出官员是自己的职责,而沈桥这种德才兼备而又关心民众疾苦的地方大员,正与自己那颗心怀民生的心完全契合,心相契而情相依,“古貌古心,春辉秋洁,触处便有惠政”,实乃朝廷之幸,百姓之福!
威及吏治
正因为具有心怀民生的思想,李初元在监察御史的任上能够做到爱憎分明,执法如山,树立起法律的威严,用以治理社会而规范官吏与百姓的行为。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吏治,事关国家的兴衰存废。源起于殷商时期的监察制度,在明代得到充分完善,厘清吏治而建立清明的执政环境,抑制豪强而创立平安的治安环境,巡查乡试而维护公平的考试环境由此而成为明代监察御史的重要职责。
李初元出任按巡察河南时,正值嘉靖中晚期吏治腐败的渐显期,官员玩忽职守抬头,往来应酬之风盛行,豪强滋事扰民频现。治乱事用重典,李初元以非常的手段,严格履行监察御史的督察职能,打击贪腐官吏,罚治渎职行为,抑制豪强滋事,收到了“吏治清则政治显其明、官员行其正、民风得其淳”的效果,官场的贪腐庸懒之风得到抑制,出现“吏民不敢以私干,豪强无所肆其暴”的良好局面。
始于隋唐开科取士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徇私舞弊现象日益严重。为防止考生徇私舞弊,李初元领衔监察御史巡视河南文、武科举考试。
作为进士出身的李初元,深知这些含辛茹苦的学子,经历数十年的寒窗苦读与演练,带着满怀的希望前来省府参加乡试,渴求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李初元同主考、同考、提调、监视、收掌试卷、密封、誉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等考试官员一道,公正履行自身职责,并亲自参予考生试卷的评阅和比较,防止仓促突击阅卷、敷衍塞责而徇情取舍,为河南考生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由于参加乡试的考生人数众多,每位考生的三场答卷堆在一起,数量十分庞大,人数极少的阅卷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卷,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之长期的辛苦而积劳成疾,李初元在评阅试卷中累倒在考场,不幸病逝。他用生命维护了河南乡试公平的考试竞争环境,深受世人爱戴。
廉感朝野
李初元病逝考场,“汴院抚台二司启视箧,惟遗金五钱,敝袜一双,莫不嘉奖叹息,厚为赙敛,自亲王以下,各制哀词而泣悼焉,此盛德足以感人至深者也”(《四川通志》)。
工商业较历朝发达的嘉靖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而放弃了节俭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奢靡之风盛行。而明朝官员的俸禄与历朝相比又是最低的,一个正七品的监察御史,每月只有7.5石粮食,朝廷在发放俸禄的时候,只发放部份禄米,其他部份则通过折钞方式发放而贬值,所以明朝那些廉洁的官员都过着比较艰辛的生活。
俸禄微薄的士人群体为了过上富足的生活,逐步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官员变作商人,权力化作资本,官场充斥着铜臭之气。李初元作为权大威重的监察御史,要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一己之私利,那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胸中那颗关心民众疾苦的心,让他远离贪腐,仍坚守着自己的那份低俸。
李初元在监察御史的任上离世,死后清点其财产,仅“遗金五钱,敝袜一双”,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李初元能保持住自己的廉洁操守,是需要坚强意志的。
正因如此,他的这种廉洁奉公品格,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敬,上自朝廷,下自百姓,没有不赞叹的,大家自动捐助钱物为李初元厚办丧事,朝内亲王以下的各级官吏都亲自撰写哀悼、缅怀李初元的文章,无不哭泣着祭奠这位逝去的清廉御史,象这种自发祭奠具有高尚品德之人的场景,真是令人特别的感动而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