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妻子彭丽媛、女儿的家庭照
新春佳节将至,远行的游子纷纷踏上归家团聚的旅途。在去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吟诵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他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
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习近平如何笃行“齐家”而后“治国”,值得我们深思。
继承“习氏家风”:勤俭持家,清清白白做人
习近平深情地回忆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据习近平母亲齐心在回忆录《我与习仲勋风雨相伴的55年》中介绍,在习近平幼时,时任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职务的习仲勋尽管工作繁忙,仍重视子女教育。习仲勋家里没有请保姆,“他宁愿在业余时间多照管孩子们一些,有时还要给四个孩子洗澡、洗衣服。对此,他视之为天伦之乐”。“也许是仲勋特爱孩子的缘故,所以他特别重视从严教子。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红布鞋,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习近平曾经为穿他姐姐的旧鞋子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父亲就让他把花鞋染黑了穿。
父辈所传承的家风对习近平影响深远。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在《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导言中说,习近平“具有爱国主义和忠于信仰的基因”。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让·安德烈则在他的著作中介绍:“晚上,习仲勋经常和他的孩子们一对一地谈话,晚饭时间也是他教育孩子的机会。习近平的父亲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
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其中寄托了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体现了这种质朴家风的传承。
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
习近平将他从家庭中学习到的廉洁俭朴、实事求是,贯彻到他治国理政过程的每个细节之中,用来要求自己,也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
纽约大学
“齐家”首次被列入党内规章: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
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老百姓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问题,还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
近年来,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利用权力关系谋取私利、“合作腐败”的例子颇受舆论关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之子,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郭永祥之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李达球之子等,利用父亲职权或被父亲作为收受贿赂或非法经营的中间人,从而聚敛巨额财富。不仅个人触犯法律,而且影响了领导干部群体形象和威信,更会严重地损害党的声誉。
《人民日报》
对领导干部来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抓好家风,对自己的配偶子女,经常进行政治思想与理想信念教育。齐家治国必先修身,每一个领导干部家风正,每一个共产党员家风正,党风必正,政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
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弘扬良好的家庭品德,其实也是遵守党纪法规的表现。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薛庆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实际上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