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五治”(治庸、治懒、治散、治软、治奢)活动,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营山县公安局强化“服务是第一警务”的理念,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做起,创新工作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行“六式警务”,努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效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一是推行“上门式”警务,让群众得到实惠。结合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加强辖区网格化治安巡逻的同时,定期到重点要害部位、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开展“防火、防盗、防事故”安全检查,监督指导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各类安全隐患,依法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跟踪督促整改,最大限度的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同时,对发现的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向相关部门提出安全预警,建议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对全县中小学校,安排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民警分别担任各个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落实了社区民警的校园安保责任,加强日常安保工作的沟通与联系。对学校、幼儿园周边单位、部位开展排摸和检查,适时进行整治,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使“上门式”服务,真正成为群众看得到的“效果”,摸得着的“实惠”。
二是推行“站点式”警务,让群众安心生活。逐级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站点”,确保“站点式”服务落到实处。各乡镇设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各村(居)建立调处室,各派出所强化“公调对接”,分别建立了纠纷调处室。工作中,以村级调解员为“触角”,以社区警务室为“端口”,以派出所“纠纷调处室”为“中枢”,以乡镇调解中心为依托,采取直接调解、配合调解、庭式调解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对矛盾纠纷的“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每个行政村除专职民调主任外,还选拔了2至3名懂法律、有威信的治安积极分子或村委会成员作为村级调解员,与此同时,协助社区民警做好“搜信息、控阵地、化矛盾、抓防范”等基础工作。各派出所协助镇(街道)“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报告、调处程序、回访告知、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同时,对调处矛盾纠纷的办结时间作了具体规定,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办结。“站点式”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让群众安心生活。
三是推行“告知式”警务,让群众便捷省心。针对群众经常忘记按期办理居民身份证、出入境通行证等情况,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推出了居民身份证、出入境通行证到期换证等提前提醒告知服务,通过电话通知、书面通知、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及时发布友情提示和告知,最大化减少群众办事精力和成本。对手续不全的群众,告知群众缺项内容,并为办事群众填写告知单,便于群众第二次能一次办结业务,避免群众多次往返,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认真执行咨询首问负责制,完善告知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办理出入境、居民身份证等法定公告事项,不断提高窗口工作透明度。同时,加强警情预警研判,将辖区和周边的治安情况在第一时间向辖区居民群众进行通报,予以警示提醒,做好针对性防范工作。近期,全局先后发放各类安全防范宣传资料3000余份,真正把防范宣传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最大限度地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四是推行“就近式”警务,让群众真心拥护。实行公安业务工作前移,“就近式”落实社区民警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民警扎根辖区,把自己溶入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从琐事、小事、寻常事做起,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加强对各单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检查的同时,大力开展对辖区群众的法律、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阶段性治安动态,及时制作发放安全防范宣传手册。在服务企业上,开展了“察企情,听企言,交企心,解企忧,帮企难”活动,真正形成了亲商、安商、护商、亲民、爱民、安民的浓厚氛围。近期,先后走访企事业单位300余家,收集意见建议193条,解决疑难问题27个,使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公安机关的服务。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举措,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拥护。
五是推行“温馨式”警务,让群众大力支持。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满意活动,推行了“六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接待,一把椅子请坐,一句稍候谅解,一杯开水暖心,一句走好相送。对服务窗口、信访室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到位,确保群众在24小时内到派出所都能找到人,办成事。对群众申办的大小事件,做到件件认真负责,能办的随即办,能一次办成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以开展大走访,深化“警民亲”活动为契机,主动邀请辖区单位、群众代表召开警民恳谈会,汇报公安工作,征求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尽最大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今年来,走访群众2500余户,召开各类座谈会30余场次,发放警民联系卡2500余张,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40余条,调解纠纷160余起,处理各类问题130余个。
六是实行“网点式”服务,让群众办事便利。为缩小服务半径,结合辖区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的实际,县局充分考虑服务路程、群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在全县依托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构建“网点式”便民服务点。服务内容涵盖了群众上门要求协调的邻里矛盾纠纷、家庭矛盾、办理暂住证、法律咨询、户口变更、迁移等常规业务,方便群众就近办理,切实减少群众往返派出所、县局办理业务之苦,竭尽所能为群众提供便利。推行错时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充分利用居民群众下班、节假日等有利时机在社区警务室加班加点,提供服务。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面带笑容地开展工作,多说宽慰话、贴心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办事群众进入警务室,拥有好心情,说完想说的话,办成想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