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四川坚持连续八年不间断开办《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累计举办热线节目530期,先后组织厅局长92人次、厅级干部300多人次、处级干部4000多人次到直播间与群众沟通交流,接听群众电话5710个,解答咨询2209人次,受理诉求3501个,追踪督办377次,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热线在全省同时段节目收听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充分展示了党群干群“连心线”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近日,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制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工作的意见》,推动政风行风热线工作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在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民难中改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把握四项创新,打造群众时政品牌
一是创新模式。推行广播有声、电视有形、报刊可读、网络互动的“四位一体”模式。省《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热线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11:00,并在省政府网站进行网络音频(视频)直播。省级上线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跟进处理,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二是创新载体。在党报开设专栏,报道值守热线情况;在官方网站设立网页,做到形式新颖、互动性强、更新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和手机短信平台,提前预告上线单位及话题,收集群众政策咨询、诉求和建议。广播电视台从热线节目中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要投诉件,通过追踪采访、现场连线、暗访调查等方式制作播出。三是创新内容。深化热线户外直播,通过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开展《阳光政务》走进市(州)活动,请市(州)政府领导带队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对重点话题组织相关市(州)与省上节目同步联播。四是创新品牌。统一全省政风行风热线名称、主题词、标识和主题歌曲。采取新闻报道、专题采访、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将热线打造成党委政府信任、部门支持、群众信赖、社会关注的时政品牌节目。
完善四项制度,构建长效动态机制
一是完善话题审核制。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纠风专项治理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话题,纠风办负责话题审核,确保热线高效高质播出。对群众关注的突发公共事件探索制作特别节目。二是完善工作流程制。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组织协调,业务处室分工承办,纪检监察机构督促检查”的工作机制,做好上线前准备、在线接听、诉求处理、督办反馈、评估审核工作。三是完善诉求办理制。上线单位对接听热线负首听责任,对属本单位职责范围的诉求按规定办理,不属职责范围的函转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节目组对诉求办理情况和群众是否满意进行回访。纠风办对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加强跟踪督办。四是完善运行保障制。各级党委政府为热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上线单位做好上线预案,建立应急机制,确保热线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广播电视台及相关媒体加大对热线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节目质量。
强化四项监督,提升热线综合效应
一是现场监督。坚持执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政风行风监督员)现场监督制度,现场监督代表对上线单位答问质量及咨询、诉求办理情况实行动态监督。各上线单位及时将热线值守及群众咨询、诉求处理情况报送现场监督代表。二是群众监督。各地各部门通过热线平台广纳民智,及时改进工作。大力实行政务公开,让广大群众通过热线平台对部门(行业)履行职责及开展工作情况实施监督,适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热线工作。三是媒体监督。各相关媒体对受理的群众诉求落实专人梳理,1个工作日内送节目组汇总、建立台帐,并由节目组转相关部门处理。节目组对热线节目中未能及时答复的问题加强回访,发现重要问题,及时向纠风办反映,并跟踪问题处理。纠风办选择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四是考核监督。将部门上线情况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府绩效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定期通报上线部门的群众诉求办结率、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并适时在媒体发布。对“一把手”高度重视、群众诉求按时办结率高、社会反响好的上线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对组织不力、按时办结率较低、群众意见较大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