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宇将军
杨国宇将军老年时期
他曾以71岁高龄奔赴南极参加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落成典礼,他是邓小平口中的“杨大人”,他曾据理力争阻止华国锋检阅海军舰队。他,就是开国少将——杨国宇。
杨国宇,
(一)
杨国宇生于佃农家庭。他读过几年私塾,进过学堂,1930年加入进步学生组织。
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仪陇,杨国宇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员。
1935年1月,杨国宇调到红31军91师274团1连1排任班长、排长。
1935年12月,杨国宇学习译电。结业后,任红31军译电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国宇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作战、田水堡等战役战斗和长征。
(二)
1938年3月,杨国宇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
1939年6月-1943年10月,杨国宇任机要科科长。
1942年-1944年,杨国宇进入北方局党校和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4月-6月,杨国宇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宇参加了七亘村、马山村、神头岭、香固城、响堂铺、百团大战及白晋、破袭平汉路等战役战斗。
(三)
1945年8月-1947年,杨国宇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多的野战军中,唯独刘邓在袖珍精干的指挥部里设了个军政处。
1948年5月-1949年2月,杨国宇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交通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杨国宇参加了蒙城、侯马、新绛、曲沃战斗和邯郸、晋南、进军大别山、淮海等战役战斗。淮海战役中,参加动员组织百万民工运输队及交通工具日夜奋战,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后带部队进军大西南,完成重庆、成都外围歼灭战。
(四)
1949年10月,杨国宇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1军(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而成)参谋长。
1950年11月-1956年11月,杨国宇任海军基地参谋长、党委常委。
1956年底,杨国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8年结业后,杨国宇奉命组建海军训练基地。
1958年10月-1966年5月,杨国宇任海军训练基地副司令员。
1959年1月-1966年5月,杨国宇任基地党委常委。
1959年3月-1963年2月,杨国宇兼任参谋长。
1967年5月,杨国宇被派驻第七机械工业部,任军管会副主任、第一副主任。
1970年6月-1974年9月,杨国宇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核心小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文革”期间保护了一批干部、科技人员,保障和维护了科研生产的安全进行,参与领导了战略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
1975年初,杨国宇率军事顾问团驻柬埔寨。
1975年3月-8月,杨国宇任海军副参谋长、党委委员。
1975年8月-1978年7月,杨国宇任海军参谋长。
1976年10月-1985年7月,杨国宇任海军党委常委。
1978年7月-1985年7月,杨国宇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至1982年8月)。期间,组织领导了在西沙群岛南端的浪花礁和北礁上建造灯塔的工作,使附近的国际航线上再也没有中外船只触礁。
1980年,杨国宇作为副总指挥率舰船编队首航南太平洋。
1985年,杨国宇任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并奔赴南极参加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落成典礼。
1987年离休后,杨国宇兼任海军科技领导工作。曾任《当代中国海军》主编,有《刘伯承用兵要旨》、《刘邓麾下十三年》、《梦萦魂系》等著作。曾任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干部学会副会长和巨片《大决战》军事顾问等职。
杨国宇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链接:
链接一:
将军轶事
1、退休后
杨国宇退休后一直也没闲着过,他除了经常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还担任了中国干部教育协会的副主席。
杨国宇生性活泼开朗,平日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嘴里还喜欢哼点革命小调,《小螺号》这首歌是他最爱哼唱的歌曲之一。当然,他性子急起来,也够急的,这与过去当兵打仗有直接的关系。
每当杨国宇出去办事,坐在车里看到前面是红灯或者堵车时,他就自言自语的大声在后面让司机“冲啊!”每每这时,司机也不跟他解释,只是回过头笑笑。杨司令下一句准是:“哈哈!要在战场上打鬼子,我他妈早冲了,当然咱们还得守法啊。”
别看杨国宇性子急,他可是个心特软的人,平日里连蚂蚁都不忍踩死。他经常说:“只要是活的,都是一条生命啊!”
杨国宇是个嫉恶如仇的人,遇到不平的事,他的另一种急性子就显露出来了。有一回他看到报纸的一篇文章报道,讲的是一位领导因为嫉妒,百般压制下属、任人唯亲的事。老人家对这样的用人颇为生气,一气就写了这首《打醋诗》诗:
坛中是醋不是酒,为人何必酸溜溜。
妒贤妒能又妒才,妒富妒美妒不休。
不如把醋换杜康,自饮自醉解烦忧。
1992年,由于杨国宇住的是集体宿舍,挣的工资又少,吃饭更是东一顿西一顿的,人也瘦的可怜,最重时才86斤。于是,他就借着老乡或者到老人家那儿办事,顺便就噌饭了。将军楼后院的树基本都是杨国宇亲自栽的,有苹果树和石榴树。在后院的那几小块地里,还种着各种花和小白菜、葱,杨国宇称它们为环保植物。
2、邓小平口中的“杨大人”
1989年11月,邓小平从中央军委主席位子上退下来以后,国防部长秦基伟借修订《二野战史》之机,请邓小平和二野的老同志见见面,邓小平欣然答应。
杨国宇个头矮小,为什么被称为“杨大人”呢?皆因杨国宇性情活泼,生机勃勃,总像个天真浪漫的孩子,加上刘邓均为幽默大师,杨国宇故得了这个绰号。于是,二野指挥部里就有了两个“大人”:一位是“邓大人”,一位是“杨大人”。
抗战开始后,杨国宇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机要科长,在刘邓身边工作。1945年9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多的野战军中,唯独刘邓在袖珍精干的指挥部里设了个军政处。当初杨国宇曾问成立这个处做什么,李达说:“刘邓首长历来主张机关要简化层次,但却又决定成立军政处,我体会有点像日本的不管部,协助首长管那些除了作战之外必须管又无人管的日常勤务。首长的意思让你去干不管部长。你去挑选几个人,先把班子搭起来吧。”
杨国宇回忆说:“我那一摊摊,是个‘不管部’。司政后没人管的事都归我管。天天跑得我腿肚子转筋。兵源补充、物资调剂、俘虏收容、行军路线、宿营号房子、给首长派警卫……都是军政处的事。大军南下,我干尽了‘坏事’。啥子炸大炮、炸汽车,汽油往上面一浇,‘轰’地一声,这就是我干的事。”
杨国宇本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部队有行动,他就一刻不停地奔波,一会儿冲到东南,一会儿问到西北,连驻地老乡婆媳吵嘴、夫妻离婚他也会去“插”一杠子,做调解工作,以致刘伯承曾几次督促他学点俄文,背背单词,以“消耗”过剩的精力。
杨国宇的工作高效率、快节奏,但也少不了刘伯承、邓小平对他耳提面命。譬如部队天天行军打仗,不少战士还光着脚板没有鞋子穿,邓小平就会找他:“杨大人呐,你的眼睛很大,有个问题,不晓得你发现没有?”“10天以后,再发现有光脚板的,拿你是问。”
1947年12月,刘伯承在河南光山北向店遇险,情急之中,刘伯承在马上递给杨国宇一个老旧的指南针,命令:“走180度方位,那边有桥。”按照指南针指示的方位,部队向西,果然遇到了这一带唯一的木桥。过了桥,险境略缓,杨国宇不由得赞叹刘伯承的临危不乱和对驻地的了如指掌。
杨国宇的个性敢说、敢做、敢断,而且对批评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深得刘邓信赖。
建国后,杨国宇调海军工作,任青岛基地司令部参谋长。和苏联首席专家第一次见面时,首席专家给他出了一道数学题,他接过考题不会做,场面十分尴尬,幸亏基地政委段德彰替他解了围。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十分理解他,对苏联专家说,杨国宇可以当基地参谋长,能管好海军。杨国宇当时学习十分拼命,请了8个专业干部对自己单个教练。两个月后,在潜艇上,他已经能列出空气再生板的化学公式,苏联专家也就不再小看他了。
“文革”期间,杨国宇到七机部任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分管军工科研生产,重点抓导弹科研领导工作。朱德对他说:“好好干,要团结好知识分子,早日把尖端武器搞出来。”杨国宇在七机部保护了一大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3、针对华国锋检阅海军的态度
1978年4月上旬,海军南海舰队160导弹驱逐舰在湛江港爆炸沉没。邓小平对海军司令部和政委苏振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